的生态心理学
或者精神的生态学

订购这本书在 Lulu.com.

评论帕坦伽利(Patanjali)的计划

在古代时候,印度哲人帕坦伽利(Patanjali)就提出了精神提升和融汇原始意识的一些基本阶段。

他提出了提升的8个主要步骤:持戒(yama)——精进(niyama)——体位法(asana)——呼吸法(pranayama)——制感(pratyahara )——总持(dharana)——禅那(dhyana)——三摩地(samadhi)。

但是,由于这些步骤中的前两个步骤是十分相似且实践时几乎是同时进行,所以就将它们合并为一个步骤——下面就来谈一谈关于七个阶段的《八步骤》。

让我们看一看下面的这些阶段。

山和丹山(Yama and Niyama)

这个阶段主要是指掌握和探索精神生活方面的基本道德规则和心理养生规则。

第一条规则是所谓的不杀生(ahimsa)——不伤害。这意味要努力的尝试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不对众生造成行为上、言语上以及思想和情感上的伤害。

这也包括曾经研究过的高道德标准的原则。及其摆脱那些与邪恶思想相伴、与污言秽行相随的粗鲁言行才是更重要的。

我们道德上的错误,包括犯罪行为,都是一种愚昧无知的表现,是未能完全理解宇宙构造的表现,是没有清楚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的表现,亦或者是对诸如仇恨、埋怨、嫉妒、委屈、焦虑、绝望、恐惧等情绪放纵的结果,而这些情绪事实上却是个性《自我》的错误表现。

精神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合并造物主创造的《大我》与《小我》,并最终彻底的消除个性《小我》。而这个过程通常是从与个性《自我》的不道德表现的对抗开始的,尤其是从不良情绪反应先开始。

完成这项任务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忏悔,真心的对这些道德错误进行忏悔,有意识的去分析这些错误产生的原因以及正确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很多人都不明白,什么是非谴责原则。谴责其实就是一种情感,一种愤怒的情绪,它不是一种理性的分析,不能够评论和判定谁错谁对。必须对别人的错误进行分析,才能使我们不去重复别人犯过的错误,这种分析必须不被任何情绪所左右。

情绪是一种意识状态,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能被周围人群和其他生物所感知的一种能量环境。

粗暴情绪状态下生活的人们给周围人群和其他生物在情绪上造成的是一种病原体环境,与他们进行交谈会使人丧失能量、病痛缠身,尤其是孩子们。

而在纯净的爱的状态中生活的人们能够使自己周围的一切变得越来越康健无恙、精神焕发、品格高尚,他们能够用自己的存在治愈所有的一切。他们的爱越浓烈,意识越强大,他们周围能够升华的空间就越大,甚至能够覆盖整个地球。

精神探索者只有将自己的脉轮和其他能量结构研究透彻并将自己(作为意识)与神的意识完全结合之后,才能够完全掌握,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状态。这些事情应在通神之路的起始阶段就开始努力。

持戒(yama)的第二个准则是萨蒂亚(sathya)——真实,纯洁,诚实。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却不能说实话,因为这会给别人造成伤害。这种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沉默或者避而不答……

一旦撒谎,我们就会变成神面前的罪人,对其他人来说我们也会变成谎言的依附者,之后我们就不得不担心哪天谎言会被揭穿,终日生活在惶恐不安中,完全不能够安稳平静的度日。

第三个规则是asteya,即拒绝对他人所有物的渴望。我们应全身心的去追求神的认识!物质追求,尤其是渴望占有他人物品——这完全扭曲了意识的本真,物质追求所伴随的必然是会给他人造成伤害。

这第四个规则是aparigraha,即远离不需要(非必须的)物品的束缚。那些不需要的(非必须)的物品会将我们的注意力从追求与造物主的融合上转移开来。

第五条规则Brahmacharya,这意味着《追随婆罗门(圣灵)的路径》,即暗指要拒绝个人的《世俗》愿望(除了身体的基本需求),并将注意力转向神,用智慧来寻找神,然后再以发展的意识来认识神。

这条规则意味着要真心的放弃追求世俗的名利和荣誉,拒绝在婆罗门的世界中积累无用的东西,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的进行修饰。

有人解释Brahmacharya规则只是一种独身制度(性节制)。但是,这种解释过于狭窄,其实在对性保持一种精神态度的条件下,性节制是没有必要的。相反,独身可导致男性前列腺炎、女性活力的《衰退》以及两性关系中的《冷酷》。这真的不利于精神进步的发展。事实上,是否拒绝性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拒绝过度纵欲,拒绝不正当的性关系。

第六条规则saucha,即保持身体的清洁。主要是指—如果可能的话,每天用温水或热水及肥皂清洗整个身体。这能够清除皮肤表层影响机体功能正常运行的汗盐污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长期未清洗身体,突然洗净身体后的那种感觉。如果每天早晨都清洗的话,那么那种美好轻松的感觉将会每天都伴随你。

Saucha也包括刷牙等等。

Saucha也有一些特殊的医用作用,比如像清洗鼻子及使用盐水通过鼻子对鼻咽道的清洗。经常使用这种疗法根本没有任何依据,但是这些简便的方法却能有效的帮助人们摆脱慢性鼻炎的困扰。

第七个规则是mitahara——洁净的食物。关于这一点之前已经详细的讲过了。这里我只强调一点,应该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用餐,任何时候都不要在一个充满言语挑衅、恶言争执的条件下用餐,也不在情绪愤怒的人在场的场合下用餐。

为了调整自身的情绪状态,可以在吃饭之前禅定一下。

例如,东正教的祷告文《天王》就非常符合这种情境,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八条规则santosha,即长期保持积极的情感状态。假如我们能感觉到神的存在、并能将自己的生命完全的奉献给他、假如在共同的事业中没有我们的个人利益、假如我们知道,他不断的监督我们、引领我们、教导我们、他创造着我们学习上的困难、并帮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快乐的生活呢?

《你做你的事,我来掌控所有事情》——这句话就是神教会本书作者的[9]。

第九个规则是svadhyana,是指思考哲学性的问题,进行哲学性的交谈以及阅读哲学性的书籍,这样做能够帮助我们全面地理解自己生活的意义及更深刻地认清如何走向最高完善的道路。

《把你的智慧集中到我身上……》——关于人类迈向通神之路的第一步,奎师那(Krishna)是这样定义的[10,18]。

第十个规则tapas,是指如何控制自己和如何强迫自己戒掉恶习。塔帕斯(tapas)教导我们,遵守精神纪律,应该用《应该!》原则来代替《我想!》

第十一个规则是Ishvarapranidhana,即感受宇宙万物被神的意识(自在)穿透,感受神在我们体内和体外的存在及其它对象的存在,感受他作为导师,能够见证我所做的一切,也能够见证我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还有四个非常重要的规则。

——kshama,指容忍那些思想与我们不同的人。

——daya,是指仁慈善良。

——arjava,指的是质朴非傲慢。

——hri,谦卑,a)缺乏自爱及取得成绩后的自豪感;b)没有虚荣心——指因臆想的成功而自吹自擂。

体位法(Asana)

单词《体位法》是指(在本文中)姿态,稳定的姿势。是指某些信徒为达到下一步的精神提升而用身体做出的一些特殊的动作。由体位及这个阶段的其他练习动作组成的系统,统称为《哈达瑜伽》。这些动作是人们能够集中精神的初级技能,并在最初阶段加速了人体能量结构的发展。

在学习和掌握了上级一阶段的要领之后方可从事体位法研究。如果是食用《被屠宰的》类食物情况下哈达瑜伽的练习会使个人能量的粗暴,这样的结果必然会与通神之路背道而驰。

体位法最好是在清晨进行——大约从早上4-5点左右开始。

每次结束之后将身心深度放松,平躺约二十分钟。如果不这样做——可能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如视力模糊、情绪焦虑、睡眠不足等。

在从事哈达瑜伽过程中严禁从事任何与昆达里尼(kundalini)相关的活动:它会够极大的影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昆达里尼(kundalini)动作是菩提瑜伽阶段的任务。《提升》昆达里尼(kundalini)只有在所有的脉轮和主要经脉都打通及抻开之后才能进行。

我们应该明白,哈达瑜伽——这只是一个瑜伽之路的准备阶段,因此,将生命奉献给它,并梦想着取得某些重大的成就,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只有以拉贾瑜伽(Raja Yoga)和菩提瑜伽(Buddhi Yoga)为限的精神之心发展才能达到真正的进步。

呼吸法(Paranayama)

能够将身体和身体周围“生物能茧”中的能量调动起来,这是拉贾瑜伽的主要目的。呼吸操就是其中的一种《运用能量》的方法。

这个术语有时会被人曲解为《呼吸练习》。这是无神论者的误解。而事实上,使用呼吸的练习时,最主要的还是意识能量的转移,但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这种转移,最方便的方法也就是依靠呼吸运动。

在呼吸的练习中,我们通常会将可转移的意识变成白色的流光。这种流光能够冲走身体内所有的生物能污垢,能够强身健体,消除病痛。此时,意识本身也会转化成能动的、积极的力量。

制感(Pratyahara)

单词《感官和思想维收摄》是指《消除物质世界对象的indriyas(译者注:该词汇在字典中为“感官”之意,但不能准确表达本文中的含义,顾保留原文)》。制感是信徒是学习控制意识《触角》的阶段,在梵文叫做《indriyas》。这个阶段有可能使人们看到多维空间里细微和更细微的层次,教他们走出所居住的物质外壳,学会自己去体验多维空间中的精妙、柔情和纯洁之处。

《Indriyas》的概念只存在于印度的精神文化中。持有简化和退化宗教看法(观点)的欧洲人通常是不能够理解那些概念的。即使是从印度语言翻译过来,他们也经常会用比较简单的、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原始意义的《感觉》一词来代替《indriyas》,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完全扭曲了《感官和思想维收摄》的概念和这一阶段动作的方法论意义。

毕竟,什么是《制感控制》(为欧洲人翻译术语《感官和思想维收摄》)?对一般人来说,《感觉》一词是源于《深受感动》这个单词,换句话说也就是《泪流满面》这个单词。在日常语言中,这个词也被用来代替《感受》(《感觉》寒冷、饥饿、发生了什么重大意义等等)和《情感》(恐惧感、喜悦感)。

对于有学问的人来说,感觉,就是感觉器官的一些功能,如视觉、嗅觉等。但这并不是所有的indriyas。因为indriyas还包括智慧。

重要的是,《indriyas》一词所包含的《触角》形象,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智能和意识动作的原理,以及如何控制这些动作。

奎师那(Krishna)在薄伽梵歌[10,18]陈述了关于indriyas的主要知识。他在书中谈到视觉indriyas,听觉indriyas,嗅觉indriyas,触觉indriyas,本体感觉indriyas,以及智力indriyas。事实上:在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或智力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对象上的时候,从身体里就会有某种类似于触角的东西延伸到这些对象。当将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个目标上,我们就会分散和转移自己的indriyas。

当我们思念某人或考虑某事的时候,我们可以观察到,智慧是如何的创造了indriyas。

高敏感度的人们能够觉察到其他人的indriyas在触碰他们。有时候,他们甚至能够看见那些indriyas,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影响它们(indriyas)。

奎师那(Krishna)所说,人应该学习,包括从所有的物质世界中丢掉自己的indriyas,具象点说就是,就像乌龟能够自由的缩进爪子和头。然后,我们应该将indriyas延伸至神的次元空间,以利于以它们拥抱神,把自己拉到神并与神融为一体。

现在经常说起indriyas的沙迪亚·赛·巴巴(Sathya Sai Baba)——现代弥赛亚。他的许多书被翻译成俄文,但是因为翻译的不准确,这些书中都缺少研究indriyas的内容。

如果没有事先掌握脉轮和经络(即《微管宇宙的轨道》经脉和中线)意识的转移方法,那么就不可能够控制indriyas。我们将在下面的一个章节中,专门谈谈这部分内容。

收集(Dharana)

总持是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而正确的集中注意力就是指将indriyas保持在神上。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完全朝向神并与神融合的现实表现。

但是在这个学习阶段,作为造物主和圣灵的神还不能够被信徒直接感受。

为了使对神的爱和激情得到满足,通常会通过一些具象化的神导师的形象来帮助完成,比如耶稣,或巴巴吉,或实谛·赛·巴巴(Jesus Christ, Babaji, or Sathya Sai Baba) ——这些都是我们最熟悉的化身形象。

如果在最高爱的状态下,长期的在心轮中保持这些形象,那么就会逐渐进入到另一个状态,那时就已经不再是我从心轮看世界,而是他在看世界。这就是所谓的《活化》神体(Yidam),以及与神的部分融合。这样我们就可以住与他一起住在心轮中,或集中在头部的脉轮上,这样我们就能够在心轮中靠近神,就如同靠近自己的谋士和导师一样去请教。

这不是幻觉,而是神真正地与被创造出的他的形象融为一体。他可以成为禅定的导师,将他忠诚的信徒以及他所钟爱的弟子通过神的意识引导造物主的家中。

《如果你们能十分清晰的在自己的意识中想象出导师的面容,那么你们就会马上感受到他的意识,仿佛以神的力量来行动一样。为了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首先应该能够认清导师的样子,他的形象不是虚晃飘摇的,不是扭曲变形的,他的外形是固定不变的。当集中训练完成之后,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固定的导师形象,这项技能给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们带来很更大的好处[1]

《如果有人问你,怎样才意味着已步入服务之路呢?当然,第一个标志就是,摆脱过去和渴望未来。第二个标志将是在心中认清自己的导师,并不是因为《需要》他,而是因为没有他一切皆无可能。第三个标志就是抛开恐惧,因为神的力量会使我们远离伤害。第四个标志就是不谴责,因为在未来你将没有时间去处理过去的糟粕之事。第五个标志就是研究将会占据你未来所有的时间。第六个标志就是将服务的快乐和全部的自己都献给世界。第七个标志就是对遥远世界的一种精神追求,这是命中注定之路》[1]

如果不能立即与本尊进行交流,那么设置鲜活的形象将会给你带来很大的帮助。这些形象能够帮助你发展脉轮,也能使你与大自然的美景愉快的交流。

只有这些承载着和谐、幸福和喜悦的形象才能促进灵性正确的发展。

相应的绘画作品、音乐作品以及艺术摄影作品,也可以为我们的精神发展服务。

禅(Dhyana)

Dhyana是引导至三摩地的禅定训练阶段。

禅定是对意识的研究,目的是在精神完善之路上发展意识并学习造物主融合。禅定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在专注阶段,信徒应学习向最微妙和最美丽的物质世界倾注意识。通过这样的调谐,信徒能够在纯质的古纳(sattva guna)中得以坚定。

而通过与本尊(Yidam)的沟通,信徒就可以立即与神的意识接触而体验三摩地。

在禅定阶段所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提高和增强意识“量”,并在保持灵魂微妙状态下得到力量。

下一阶段的重点将集中放在个人意识与宇宙神意识的互相配合,以及个人与神的无限融合上。

在dhyana范围内,在地球表面对人最有能量影响的地方——力量之地来进行禅定是非常有效果的。许多的力量之地中,应该选择的是那些在最微妙的次元空间中能够促进意识发展的地方。选择那样的力量之地能够确保我们轻松简单的增加意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进行特殊禅定时可以借助一些运动形式,比如《冬泳》,《禅定跑步》等。

人类机体中负责禅定的结构是低《感知泡》(胡安马特斯(Juan Matus)术语;参看[10]),该机体最主要的部分是靠下丹田(三个底部的脉轮)供给能量的心轮。

从禅定训练开始到完全与原始意识融汇的整个过程中,应该一直铭记的是,人类主要的优点在于拥有发展的精神之心。也就是说人类首先应该用精神之心与神融汇在一起,这就是为什么人应该始终保持心灵的纯净,并不断的发展心灵的原因。

上面所说的一切都不是比喻,而是实实在在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真真切切的引导我们行为的知识。

观察精神提升的阶段,就是为了首先将意识完全的放入净化后的心轮,保证身体内部的心轮不断的成长,然后超越它的界限——在《茧》的范围内,在地球的范围内,之后再冲破地球的范围在最高次元空间中将自己作为心灵去不断扩大。

我们作为爱以这种方式成长。

神是爱,所以与之融汇就能够成为伟大的爱,能够成为组成爱的伟大灵魂(圣雄)!

除了我们现在所研究的理论阶段,其余发展自己达到神性的方法都是不存在的。

三昧(Samadhi)

这一阶段包括精神成就的最高水平:从初级三摩地到与原始意识和一切神-绝对融汇。

经过前一个阶段的训练,信徒的意识已经能够在最高次元空间与神的意识进行交汇。这些初级的交汇能够让人类感受到另一种明显的幸福,这就是所谓的三摩地[10,18]。

与三摩地不同的是,涅槃是相当平稳的与神的意识融汇,只是失去局部《自我》的感觉。术语《涅磐》的意思是《燃烧》,也就是从圣灵或者造物主方面通过与神的融汇消除了自己的个别性,这是确有其事的。

奎师那(Krishna)在薄伽梵歌即谈到了三摩地,也谈到了涅槃约两个基本阶段:婆罗门(圣灵)涅槃在和自在(造物主)涅槃。

在印度,术语《涅槃》已经开始被佛教徒广泛的使用,但术语《涅槃》却同佛教一起被印度教徒排挤出印度。于是,印度教教会学校开始扩大《三摩地》的意义,给它增加了不同的前缀词,目的就是用来替代《涅槃》。这些复杂的单词已经开始被各个学校所使用,而且意义均不相同。《三摩地》就以这样的方式被传播开来,最重要的是已经失去了明确的意义。所以,以奎师那(Krishna)倡导的规范术语学,并将其列入到神学精神文化中的观点,是十分有意义的。

为了从三摩地(接触幸福)过渡到涅槃(合并),需要有一个相当强大的、经长期训练发展而来的个体意识。不仅如此,这种意识还应该能够在神的微妙世界中站得住脚。

如果这些条件都满足,那么剩下的就只是寻找一个能进入次元空间的入口。进入到次元空间,并用之前学到的《完全相反性》(total reciprocity)的方法全面溶化在神的意识中。

但是,这项任务不仅包括禅定技能,还包括道德上的准备,即全面消除《小我》,争取将其替换为《大我》,然后便是全部的《我》,即Paramatman。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接收到无限的神力。

神说——《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能量库》[1]。

但是,《如果说到要阐述瑜伽的条件和瑜伽的作用,估计,报名的人数会很少。对于这样的人们来说,放弃自我实在是太可怕了……》[1]。

那些高级次元空间神-绝对会被练习者一个接一个的掌握。熟悉当前的次元空间需要很长的时间,有时甚至是几年。为了有能力进入次元空间并能够完全地掌握它,需要我们不断的积累意识的力量。当然,这里所指的“我们”并不包括那些以过去的化身进入次元空间,并一直拥有必要意识力和微妙意识的人们。